吕梁闪断小区整治
刘慧玲
(中国联通吕梁分公司 033000)
摘 要
本文主要是中国联通吕梁分公司为了提升网络稳定性和可靠性,解决现网存在的小区退服问题所采用的整治方案。
关键词:
网络 断小区 基站 退服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mainly a renovation plan adopted by China Unicom Luliang branch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network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residential service withdrawal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network。
KEY WORDS:
Network Broken cell Base station Retreat from service
作者简介
刘慧玲: 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中级职称,学士,主要从事的工作是无线网络维护与优化.
联系电话:18635800658
E-mail:18635800658@wo.cn
邮寄地址方式: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中国联通吕梁分公司
邮政编码:033000
一 闪断小区专项整治
为压缩基站断站次数和断站时长,提升网络质量和客户感知,吕梁分公司进行了基站断站专项整治活动。
1闪断小区整治原则
( 1 ) 按照现网基站等级、传输节点站到普通站点的顺序进行专项整治。
(2)解决某个小区的退服问题是,应排除再次退服的隐患,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加强断站和断小区问题的监控和管理,排查退服隐患,尽量建立退服预警机制,保证退服预警处理时间,减少退服现象的发生。
(4)维护人员在处理断站和断小区的故障过程中,应深层次挖掘退服原因,注重积累,对已发生的退服现象加以总结,为今后的退服事件处理提供参考和有力的支撑,加快故障处理流程,提高效率,更好保障网络。
2闪断小区处理方法与流程
(1)新小区处理发发
针对目前基站高故障率,为了保证基站出现故障后能最快速度解决,规范基站故障处理流程和归档,可按如下步骤进行基站故障处理。
首先在电子运维填写故障工单,然后派单,受理,通知抢修人员进行现场处理且电话反馈处理情况。最后在工单中反馈情况,审核,故障定性后归档。
基于目前大部分的基站断站都是由于市电停电引起的现状,针对停电引起的基站退服给出“退服预警机制”,通过现有的停电保障方案处理预警基站,以减少停电引起的基站断站,保障良好用户感知。
同时应注意:
1 距离退服的时间可以根据基站的远近进行设置,如果基站距离发电设备比较远,则必须留出足够的时间以便及时出发进行发电。
2设定的参数主要以距离放点的时间为基础[1],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各种因素对退服的影响而对该点对应的预警电压值进行修正,最初是根据经验数据进行时间和电压值的修正,当该基站发生退服后则记录下退服的数据曲线,系统后续会根据该曲线进行实时的预警电压值的修正。
(2)断小区整治建议
从技术层面:
1)加强对基站特别是节点站的电源配套的监控。对于市电停电及时通知代维单位做好抢修准备,并在可控的时间范围内到达基站实地发电操作,尽可能降低故障发生的频率。
2)对于分布式基站,要求对光纤拉远的RRU的供电需要单独配置电源,减少停电就断站的现象。
3)提高传输成环率。避免因上游传输节点停电或上游传输节点的传输断而导致多个基站的断站。
4)加强网络监控,建立各区基站联系人的联系方式,明确各类基站断站的处理方法和分级上报制度,建立应对频繁闪断,长期断站等异常情况应急处理流程,及时通知和分析基站断站情况,及时提出网络优化建议。
5)实施传输,配套等网络优化,深入分析断站原因,制定各类断站隐患优化措施,提高网络健康度。
6)提高巡检质量,做好蓄电池维护工作,详细记录电池相关信息,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
从管理层面:
1)'基站主设备故障'大部分是由基站的部分模块掉电引起,建议将该种情况从基站主设备故障中剥离,利于问题的进一步定位。针对这种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维护人员的培训,细化故障处理单的原因,避免因不同人员的理解不一致而导致故障原因不合理的归类。
2)从管理上,保证基站断站信息的真实性,以天为周期核查基站网管信息,本月与上月的激战信息对比,有出入的信息需要给出解释。
3)断站一定断小区,但断小区不一定断站。断小区而未断站,对网络覆盖和质量也有很大影响,因此使用了小区退服指标对其进行考核。
4)加强管理,明确责任。修订网运绩效考核办法,明确各项基站断站责任单位,严格考核。
二 闪断小区专项整治结果
本文主要是对断站及断小区问题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阐述,提出了针对断站和断小区问题的处理方法以及整治建议。吕梁份公司采用以上措施以来分公司的断站有了明显的改善,更好的保障了网络的可靠性与健康度。
三 参考文献
1 胡捍英、杨峰义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人民邮电出版社